2011/5/4 9:14:00 浏览:729 来源:武汉家教网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与家长的要求相差太远,甚至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厌学,与家长对着干。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这实际上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问题。家长的期望如果恰当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要求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恰当的要求、良好的期待,都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不断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在学习上逐步取得成功,并使之相信自己还有很大的学习潜力,相信自己还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增强自信。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或者有过要求但没有坚持,或者曾经有过不恰当要求转而变为不再要求,或者跟文章开头说的一样所提要求对于孩子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来说过高,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歪曲,学业上的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没有期待或者有不良期待,那么孩子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注意力不会放到学习上,并且会逐渐沾染各种不良习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接着便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甚至害怕学习,逃避学习。于是,孩子的学习生活便会发展为恶性循环。没有要求或要求不当,或没有期望,是导致孩子低成就动机、低学习动机的直接诱因;如果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不切实际,也会适得其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对孩子管束甚严,期望过高,远远超过孩子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的限度,只会使孩子百般努力,精疲力竭,最终还是失败。由于父母高期望值的要求和自己的失败,孩子就会产生紧张、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的心理障碍,最后会失去学习信心与兴趣。
那么,家长应该以怎样的期望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呢?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原则对孩子提出要求,就是比较合理和恰当的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的要求。
一、家庭教育的要求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要求一致
孩子接受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长提出的要求,应该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保持一致,以保证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并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果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便无所适从,有的教育内容就可能被抵消,产生教育的负效应现象。
二、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学习情况提出合理的要求
别家孩子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于照搬过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各不一样,因此要提出适合自家孩子特点的要求。
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孩子自觉性和能动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其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思维方式和理解记忆能力也会有不同。家长对其学习提要求,应符合孩子在特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孩子学习内容的数量应由少到多,学习难度应由浅到深,学习水平应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试探性地逐渐加码,既要避免孩子吃不了,也要避免孩子吃不饱。由于孩子的秉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而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否则适得其反。家长应该正确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正确估计其潜在能力,从而提出孩子可以接受的期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既要对孩子提出近期目标又要对孩子提出长远目标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既有远期目标,又有近期目标,切忌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远期目标设置的近期目标越多越具体,孩子的成长也就越稳健和越扎实,也就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果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恰当而且合理,就会被孩子认同。一旦孩子认同了家长提出的恰当而合理的要求,这种要求就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因此,以恰当的要求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可使家长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收到舒心的回报,进而实现家长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