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武汉

孩子自信来自5000次的肯定

2012/2/3 10:21:00 浏览:804 来源:武汉家教网

访香港NLP高级执行师、情绪管理专家李中莹

  记者:现在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怎么爱他也不够”,也有部分家长希望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如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食品与玩具,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李中莹:家长的职责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如果你给他事事安排如意,这样做反而妨碍了他的成长,成长必然是有痛苦的。
比如小孩子学走路、出牙,都会经历一点痛苦,这是成长的代价。

  我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父母爱的方式是错误的,至少有以下三种错误的方式:一是妨碍孩子的成长;二是控制孩子的成长,三是代替孩子成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在亲子关系中,有二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最大,后遗症最大:第一句是“我这样做是对的。”,第二句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记者:您研究亲子关系很多年,你认为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李中莹:最重要的是无条件的爱。有真爱的家长或者真正懂得表达爱的父母会时时不忘投向孩子肯定的目光,而且没有任何辅加条件。一个小孩子正是在这种肯定的目光中,才渐渐地发展出自信心,然后才能发展出自尊,再渐渐地发展出自爱。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5000次以上的肯定。

  事实上,不少父母并不知道如何肯定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也是一种亲子教育技巧,要多多练习: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情绪,或肯定孩子的动机;肯定孩子可以肯定的部分,或者从他的角度来作出肯定。

  给孩子讲道理,大一点的孩子会产生无力感,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听不明白。先肯定或接受孩子,孩子才会接受你,你的机会就会更多,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亲子关系中还有一个部分也很重要:孩子的心理发展要和他的生理发育一致。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同步,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冲突与心理困扰。

  所以,父母的责任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概念,建立起自信、自尊与自爱,培养他规划好自己人生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拥有成功而又快乐的人生!

  记者:有不少家长都对孩子的好动与顽皮伤透脑筋,对于这种比较顽皮的孩子,你认为父母怎么做才比较有效?

  李中莹:如果孩子本身并没有存在什么问题的话,不少好动、顽皮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重复同一个动作,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只是运用了其中一小部分神经网络而己。而顽皮、好动的孩子往往动作很丰富,每一次动作都不一样,这样,他就会在他的大脑中构建更多更丰富的神经网络。因此,这样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更能干。

  父母可以怎么做呢?不妨安排一个亲子时间,与他一起做“顽皮的孩子”,给他充分的顽皮的自由,与他一起玩个痛快,当然,你也要设立一定的“规矩”,比如玩好了,一定要自己收拾玩具。

  记者:您是一位情绪管理方面的专家,请问,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呢?

  李中莹: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是: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

  有不少父母或祖父母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不许哭,否则拐卖孩子的人来抓你了。”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接纳,反而增添了恐惧。

  “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心里会产生愧疚感。

  “不要哭,警察来了!”这会使孩子产生犯罪感。

  你知道吗?一个小小孩的自信往往是被我们这些不懂得如何来爱孩子的父母所摧毁的。

  处理孩子的情绪困扰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接受。接受受情绪困扰的孩子。

  第二步:分享。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描述孩子的感受,取得他的认同并使他产生信任。

  第三步:处理事情,商量对策。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在幼儿园被小朋友咬了一口,原因是什么?事情发生的经过是什么样的?如果孩子年龄太小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父母可以先从老师那里了解事情的始未,用语言描述一番,宝宝可以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与他一起商量对策,先想出三种以上的处理方案,然后选择其中可操作性最强的那一种去执行。……>关注幼儿期的“情绪记忆”

  这个过程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学习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觉,学习如何从另一角度来看问题。

  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的是多说感受,不要直接讲“对与错”;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先谈事情的经过。这样处理才有效。

  在亲子教育中,年轻父母不能照搬书本上的教条,一种方法无效,马上要调整,换新的方法与策略再试,要追求效果最大化。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武汉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9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