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1 9:24:00 浏览:610 来源:武汉家教网
芜湖市第二中学期中考试结束后的周记中,孩子们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字里行间普遍透露出他们对学习的畏惧、厌倦心理以及对考试的担心和焦虑。上海、北京等地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调查也告诉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学业问题已经成为孩子的第一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压力的表现随着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推进,让孩子承受合理的学业负担是社会发展和孩子人性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以片面强调孩子逻辑知识结构的建立,忽视孩子情感需要为内容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孩子产生了一系列与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
1、学习厌倦感:它是所有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存在的问题,这种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的状态,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而学业进步缓慢,反过来又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考试焦虑感:对孩子而言,考试是无法逃避的现实,但有些行为已完全扭曲考试的本来意义,将评价人发展的手段变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分数成了孩子获得自尊的重要砝码。与此同时,对考试的紧张、恐惧情绪充斥他们的心灵,导致行为上的对抗性,减低他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2、自我失败感:它反映了孩子由于学业不良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我评价不高的心理倾向,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伴随孩子度过整个青春期,甚至一生。长此以往,不良的情绪会慢慢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孩子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
二、学习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从家庭来看,当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沉重的负荷令孩子不堪承受,产生了畏惧和逃避的心理。从学校来看,近年来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响。现行教育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家长在辅导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难以落到实处,孩子缺乏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厌学在所难免。
三、减轻学习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习活动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互动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网络体系。
首先,社会应努力改变对人才观的认识,给学校、家庭和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素质教育得以切实推行,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工作应做到减负与充实并举。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推广,从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家长在教学辅导中,不仅要切实做好减负工作,还要充分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家长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除了辅导方法的改进外,更要在孩子学习潜能的发现、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策略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美国蓝带学校的教学经验表明:只要让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他们的成绩就会有显著提高,即使遇到较困难的内容或技能练习,也能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状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必须适度,实现期望的方式要合适并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平时教育中,注重孩子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增强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