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 8:51:00 浏览:713 来源:武汉家教网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忽视挫折教育,学生抗挫折能力很差,他们一遇到成绩下降、竞赛失利、升学落榜、父母离异等挫折,就会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如何重视和加强学生坚强意志、良好性格、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磨炼,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重大任务。几年来,自己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思品课教师,时刻重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遇到挫折、迷惘、失意时,给学生一个心理支点,调适、平衡无助的心理,使之获得前进的心理动力。“心理支点”往往能触及学生心灵,使之获得心理动力,形成强烈的信念,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产生变化。心理支点可以是某件事、某句话、某篇文章,也可以是某本书……凡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刺激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理支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独立意识,自尊心和责任感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他们需要获得成绩的满足和成功的快乐。一旦失败,他们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却很差,这就需要我们要适时给他们一个心理支点。
一、给学生一个心理支点,培养学生耐挫折意识
耐挫折意识是指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禁得起、受得住所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而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作为思想品德课和语文科教师,我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画龙点睛,培养耐挫折意识。如讲授语文课《李时珍》、《种子的力》、思品课《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等,对学生进行毅力、吃苦、奉献等教育。讲《李时珍》时,我说:李时珍从35岁开始,着手整理、补充、采药实践,编写《本草纲目》,经过27年的努力,在62岁时终于写成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他靠的是什么,是勤奋、吃苦。通过教学在学生心中,埋下勤奋、进龋战胜困难的种子,使学生心中有一个毅力的支点,支撑起人生的理想。
二、给学生一个心理支点,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对客观现实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活动。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在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顽强不懈的恒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克服曲折、战胜困难的决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是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如,我班有个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达标不及格,自己努力过,但进步不大。他泄气了,认为自己达标没希望了,索性不练了。我及时找到他,给他打气,鼓励他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达标。又写名言“功到自然成,铁杵磨成针”赠给他。我的一番话,成了他坚持锻炼的动力。经过自己的顽强努力,不但达标了,而且以后做别的一些事也都表现出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
三、给学生一个心理支点,培养学生各种适应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适应和改变环境、顺利进行某项工作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谁的能力强,谁就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班级每学期开学都有人员变动,或者转来,或者转走,任课老师也有调换。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有的同学很不适应,心理负担很重。如果不及时教育,或者教育不当,很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我抓住这些时机,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我班王×,从外校转来,在原校学习成绩好,是班干部又是三好学生。转到我班,几次小考,成绩都不太理想,这事对她打击很大,她很沮丧。我引导她挖掘、分析自身的优势,寻找贴近自己的赶超目标,踏踏实实地努力,积小胜为大胜,教给她同新同学交往的方法。又教育原来班的同学理解新同学,帮助新同学。很快,他们的关系融洽起来,王×的心情好起来,成绩也很快上来了。
四、给学生一个心理支点,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能力是教育的目的。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从思想上认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身为班主任,我寻找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征服挫折的能力。我班每学期开学都要民主选举中队委,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选举前讲清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假如你当选,应怎么做?如果没选上,该怎样想,怎样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讨论,并且总结出应采取的态度。当选了,设计自己的工作方案,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落选了,在压力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变压力为动力。引导学生面对挫折不灰心,卧薪藏胆,厚积而薄发,以利再战,坚信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我班刘×同学是学习委员,由于胆子小,工作不太主动,这次落选了。我注意观察他,在最初的几天里,他说话很少,但可以看出他学习仍非常努力,我也发现他很快便和往常一样,并且总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我很为他的进步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