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7 14:13:00 浏览:1420 来源:武汉家教网
很多孩子都存在数学焦虑问题,一谈起上数学课做数学题,情绪立即低落下来。一旦面临数学考试,就更是如临大敌,惶恐不安,严重影响考试心态。作为家长,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在各科全面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水平高低直接对孩子考试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实际上,数学焦虑是中小学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有关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小学孩子,最害怕的课程是数学,而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讨厌数学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大部分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好成绩。但是有69%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但当自己的孩子出现数学学习和考试焦虑时,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帮孩子一起面对和科学解决呢?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焦虑的形成及其影响作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数学焦虑做出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心理学中的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进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且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而数学焦虑可以认为是孩子对数学的一种病态的恐惧症。
在有数学焦虑的孩子的心目中,数学是某种让人害怕的东西,是极其难学的。只有聪明的人才可以真正学懂数学。有人曾调侃的指出:数学使孩子觉得自己很愚蠢。同时这也反映了一些不喜爱数学的教师和家长的体会。在无形中使那些敏感的孩子们头脑中关于“数学”的一些消极的观念固化下来。虽然数学难学,但数学技能对于将来从事各种职业并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数学无处不在。然而,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以及在学校中不甚恰当的学习方法,许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在做数学题时变得异常紧张,总要想方设法逃避数学问题。于是便产生了一批害怕数学却又不得不学数学的人,他们常常处于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因此患上了数学焦虑症,也正是“数学焦虑”的存在,阻碍了孩子个性的良性发展。其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数学焦虑直接阻碍了孩子的数学认知过程。数学认知是个体解决数学问题时潜在的心理加工过程以及有关数学知识的心理表征。国外有研究表明,数学焦虑对数学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解题的正确率,低数学焦虑被试仅用253毫秒解决进位加法问题,而高数学焦虑被试却要用753毫秒。低数学焦虑组的解题速度几乎比高数学焦虑组被试快2倍。高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有时会与低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一样快,但会以大幅度降低解题正确率为代价。
(2)数学焦虑会分散孩子注意力,降低知识记忆效率。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学习和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数学焦虑者会过多关注自己的强制思想、担忧和负面认知等焦虑反应,分散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随着数学焦虑程序的增加,孩子的记忆容量减小,反应时间长,正确率低。
(3)数学焦虑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数学焦虑者对于自己的数学能力无法做合适的评价,多数将原因归结为“脑袋不灵活、死板”,因而丧失对数学的信心,更加谈不上在数学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那么孩子数学焦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原理即是“刺激──反应”;学习的过程即是试误(尝试──错误);学习指导的途径是外部控制。这一由桑代克构建起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在学习理论研究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表现在为了掌握定义、法则和公式,让孩子专门进行训练;搞“题海战术”,盲目布置大量习题,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任意添加超过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内容。在孩子智力发展方面,大大的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让他们的智力活动于教师指定的范围之内;在情感方面,使孩子在对数学和学习的信念和态度上产生偏差,如把数学当作是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和法则,看成没有用处的符号游戏,因而产生焦虑情绪。
(2)现行数学学科难度的骤增。 以现行数学课程的来说,从小学到初中,抽象的程度跳了一层,到了高中又再跳一层。许多孩子在以文字为代号的《代数》转不过弯来,曾经有孩子对我说“我就是理解不到是个数字,而且还能算出答案”。还有孩子在过去的抽象推理经验上的不足情况下,面对错综复杂、更为抽象的几何时,一步步丧失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必然产生对数学的焦虑。
当然数学焦虑的形成还有诸多的原因,比如孩子数学学习意志薄弱;思维品质的不完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不恰当;社会对数学的评价的偏差;家长老师的“功利”心态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帮孩子解决数学焦虑呢?
(1)激发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虽然学习可以独立于动机而存在,但是大量研究证实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其促进作用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孩子的努力程度。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帮助孩子设立一个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结果; 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充分调动和利用认知的好奇心。
(2)关注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以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事实上,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孩子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往往会使他们对学习望而生畏、焦虑不安。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一个关键因素。因而也成为了解决孩子焦虑的一个关注点。
(3)引导孩子对成就行为科学的归因 有调查表明:孩子往往把数学的学习成绩归于努力因素;把音乐、体育的成绩归于能力因素;把理科和社会学科归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孩子数学学习成就的归因可以引导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解题策略不完善等等。使得孩子学会积极地归因,提高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克服习得无助感。有效的避免数学焦虑的产生。
(4)注重数学学习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数学学习意志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让孩子认识到“伟大是目的源于伟大的毅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掌握数学学习规律,不断归纳、整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孩子数学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内在提供克服数学焦虑的动力。
此外,帮助孩子克服数学焦虑,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家长可以在进行数学辅导时用自己对数学的态度去感染、熏陶孩子;合理的调控孩子竞争的“度”,不要让过强的竞争淹没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孩子的努力应适时的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以人本主义理念维护孩子的尊严;教给孩子阅读数学书籍的方法;挖掘数学史料使数学具有人情味等等。总之数学焦虑是一个不易解决的严重问题。一般而言,高度焦虑的孩子对数学采取的是逃避的策略。同时还应注意到低度焦虑的孩子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对于数学焦虑是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它的总体变化曲线是怎样的?而什么样的适度焦虑水平才有助于孩子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等等问题,都需要家长在实际辅导中逐步探索。